• 开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您当前的位置: 人大要闻
开平市:持续擦新人大代表约见市长工作品牌 致力让“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
发布日期:2025-06-11
来源:开平人大常委会网
打印
【字体:
内容导航:

“开平市医养结合仍存在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不足等实际问题,会后将收集相关意见,再次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开平市医养结合进一步发展。”日前,在开平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开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开平市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人大代表约见市长活动人大代表建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相关人大代表对执行中发现的问题直言不讳,表示继续监督跟踪问效。

自2012年以来,开平市人大代表约见市长活动从最初的探索尝试,如今蝶变为广东省人大工作优秀实务案例,成为开平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响亮品牌。这一活动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核心理念,通过制度化设计、精准化选题、闭环化监督,构建起人大代表与政府之间的“零距离”沟通桥梁,推动解决从城市管理到医养结合等一系列民生难题,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开平样本”。


守正创新:从探索实践到机制固化的品牌进阶

2012年,开平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代表约见市长活动,将其作为改进代表工作、推动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抓手。历经十三年打磨,这一活动形成了“选题-调研-约见-监督-评估”的完整闭环机制,2018年出台的《开平市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暂行办法》更从制度层面固化了活动流程,明确了“三问一评”跟踪监督机制——“一问清单”要求政府一个月内梳理建议形成整改任务单,“二问进展”组织代表实地视察督办,“三问结果”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一评成效”开展满意度测评。

在选题环节,开平市坚持“三个聚焦”原则:聚焦民生热点,从代表建议和群众呼声中筛选主题;聚焦问题堵点,避免好高骛远确保建议落地;聚焦监督重点,每年仅设一个主题做细做深做透。从2012年的环境保护到2024年的医养结合,十三年间的约见主题精准呼应时代需求,如2015年针对大沙河水库水质保护的约见,推动政府关停水库周边养殖场、编制保护规划,使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饮用安全的Ⅱ-Ⅲ类;2022年聚焦城乡接合部环境治理,通过13项建议的跟踪落实,完成长沙街道幕村路等10余处道路硬底化改造,整治农贸市场占道经营1200余起,切实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

民主实践:代表主体作用与监督权威的双重彰显

“约见活动让代表真正成为群众的‘传声筒’和政府的‘智囊团’。”开平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次约见前1-2个月,代表们都会深入基层开展明察暗访,用脚丈量民生,用数据支撑建议。2024年医养结合主题约见前,代表们走访新会、台山等地取经,形成的调研报告,针对开平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存在不全面、人才短缺等4大问题,提出推广“两院一体”模式、加快水口医院医养大楼建设等15项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精准靶向。

在2023年绿美开平生态建设主题约见中,代表们通过走访调查、民意测评等方式,直击梁金山自然保护区林分改造和高速出入口绿化短板,推动政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完成17项建议中的7项阶段性任务。这种“面对面”的监督模式,既让代表履职从“纸上建议”变为“现场问政”,更彰显了人大监督的履职成效。正如市长陈小曼在约见时所言:“代表约见是检验政府工作的重要渠道,更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开平市将约见活动向镇级延伸,指导7个镇开展人大代表约见镇长活动。沙塘镇人大代表通过约见推动饮用水管网改造,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用水难题;蚬冈镇人大代表持续跟踪风湾桥重建,历经三届代表努力使危桥变身“民心桥”。这种上下联动的监督脉络,让民主实践覆盖到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民生答卷: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的价值转化

十三年来,开平市人大代表约见市长活动累计推动解决饮用水源保护、城市管理、义务教育等领域的民生难题超百项,以“民心”为笔,用“行动”作答,书写“民生答卷”,将一份份“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的“幸福账单”。在城市管理领域,推动设立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治理,让开平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既有碉楼古韵,又具现代秩序;在教育领域,2020年约见促成中心城区学校新建扩建,缓解了学位不足问题,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2024年的医养结合约见更是凸显品牌实效。针对代表提出的水口医院医养大楼资金缺口问题,政府通过多渠道各方面筹措资金,目前项目主体框架已完工,建成后将新增床位212张;为破解人才短缺,开展三期养老护理员培训,覆盖294人次,返聘退休医护人员107人;创新“六位一体”老年健康服务,2024年服务老年人1.3万余人次。这些举措不仅回应了15项建议,更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三级医养服务体系,让开平12万老年人看到了“老有颐养”的希望。

“从最初的尝试到如今的常态化、机制化,约见活动真正实现了把民主的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平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约见活动,政府与代表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的良性循环,如在饮用水源保护中形成的“三必须、三保护、三发展”工作法,在城乡接合部治理中建立的智慧城市管理机制,都成为可复制的治理经验。

品牌启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开平样本”

开平市人大代表约见市长活动的持续开展,逻辑上体现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开平样本”:价值逻辑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从大沙河水库保护到医养结合,每一个主题都紧扣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实践逻辑上,通过“四个到位”(方案、调研、沟通、公开)确保活动不走过场,2022年城乡结合部治理约见中,代表们拍摄的数百张照片,成为推动问题整改的有力依据;制度逻辑上,“三问一评”机制将柔性监督转化为刚性约束,2025年5月的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代表们对医养结合工作的满意度测评,正是对约见活动成效的量化检验。

这一品牌的深层意义,在于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可感知、可参与、可监督的实践路径。当代表们带着群众的“急难愁盼”与市长面对面,当政府将代表建议作为“整改任务清单”,当监督从会议现场延伸到项目工地,民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触手可及的治理效能。“约见活动的本质,是让人民的声音真正成为政府工作的‘指南针’和‘度量衡’。”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道。

开平市人大代表约见市长活动以品牌化的实践证明,当民主与民生同频共振,当制度与实践深度融合,基层治理就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推荐
 
 粤ICP备05079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