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您当前的位置: 人民代表大会 > 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
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6-03-07
来源:null
打印
【字体:
内容导航:

开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23日开平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开平市市域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时期。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开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不平凡的五年,是攻坚克难、创新实干、干出实效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市各级以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开平为核心,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二五以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实施市域功能区规划,稳步推进一核两轴三廊四区建设,紧扣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287. 92亿元,年均增长8.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9.11亿元,实现比十一五翻一番的目标。核心平台建设跃上新台阶,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翠山湖新区获评广东省十大重点产业转移园区广东省工业园区服务五星级园区,连续4年省考核获得优秀等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专利拥有量在江门市处于领先地位,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顺利通过上级验收。



1:开平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四三二一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化纤纺织、水暖卫浴、食品、建筑业等四大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初见成效,联新、建成、依利安达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高端商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蓬勃发展,先后被评为最受欢迎国内游目的地、广东省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市)等,成立全省首个县级跨境电商快件分拣清关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县等称号,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9.6亿元,比2010年增长34%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55.54%。扎实推进城市扩容,实施城区北拓、南优、东扩、西联战略,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积极实施三旧改造宜居城镇”“宜居村庄”“乡村美化工程等工程,创建省宜居城镇1个,省宜居村庄(社区)8个,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推进新一轮交通大会战,累计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2亿元,三高一铁”“一环一线一堤加快建设,潭江大桥顺利通车。新改建公路74公里、大小桥梁20座,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775公里,通200人口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工程累计完成246公里。内河航运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航运通航里程104公里

生态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新一轮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4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5.81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建成绿道网67.5公里。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市”“全国义务植树示范基地”“广东省现代林业示范市等殊荣。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保持在95%以上,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向群众承诺办好的十项民生实事连年兑现,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向好,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市”“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89元。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积极推进大民政工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人群全覆盖,城乡居家养老覆盖率达100%,新增保障性住房2404套。

对外合作取得明显进展。台开同城共融初见成效,台开快速路等一体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外贸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年均增长7.66%。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成立开平市侨界青年委员会,举办中国开平·印尼泗水华裔青少年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利用参团出访考察,邀请国外、境外有关组织和人士来访等机会,开展了引资金、引人才、引项目、引技术等工作,成效显著。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助推江门入选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全面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在江门地区率先实施三单管理方式,落实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审批时限实现减半再减半。实施宽进严管的商事制度改革,推进省商事制度改革两个目录落地执行。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类别

2010

“十二五”

规划目标

“十二五”

期末情况

实现

情况

指标

属性

2015

年均

增长

%

2015

年均

增长

%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0.22

6.8

287.92

8.85

已完成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29117

6.5

8.35

已完成

预期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为100

103.2

103

101.8

已完成

预期性

经济结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5.80

9.4

157.23

11.18

已完成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6.60

26.73

10

24.01

7.66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79.18

16

109.26

17.1

已完成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7.06

162

16

209.11

24.14

已完成

预期性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1.89

15

12

21.54

12.62

已完成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38.2

40

41.19

已完成

预期性

城镇化率(%

35.96

45

12

55.54

已完成

预期性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1.13

1.45

1.75

已完成

预期性

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20

50

20

863

112.3

已完成

预期性

社会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50

53

1.1

53.6

1.4

已完成

预期性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900

19189

已完成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2.38

3以内

2.36

已完成

预期性

转移农业劳动力累计(人)

6275

7200

3

7295

3.25

已完成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3

40

40.3

1.46

已完成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1.3

95

0.8

98.75

1.49

已完成

预期性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98

98.98

已完成

约束性

常住人口(万人)

68.76

70

0.3

68.25

-0.15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2.83

6以内

3.03

1.43

已完成

约束性

资源环境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0.754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0.615

-4

已完成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46.8

9.4

29.1

5.8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预期完成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公顷)

40100

40097

43843

已完成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61

80以上

86.64

7.3

已完成

预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5以上

100

已完成

预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预期完成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

二氧化硫

-29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11.66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

-16

待核定

预期完成

约束性

氮氧化物

-1.25

预期完成

约束性

氨氮

待核定

预期完成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39.3

39.6以上

42.8

0.7

已完成

约束性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9.41

9.8以上

15.81

已完成

预期性

注:

1.上级未下达各地级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指标任务。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国家大力构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格局,省全力实施珠西战略,江门确立了打造三门、建设三心的目标,大力推进东提西进、同城共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加速转变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周期。

(一)面临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我国国际地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快速上升,与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互补性显著增强,珠三角在区域竞争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借助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优势,加速参与全球分工,推动大项目招商引资,发挥我市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的优势。

全球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速调整,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正在酝酿重大技术变革,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的成功创建有利于我市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引进和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在一些关键领域和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区域城乡格局加速转变。高铁时代到来有助于我市进一步融入珠三角核心区域,以台开同城为突破口的西部一体化进程不断取得新进展,将充分发挥我市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枢纽城市功能。国家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我市城乡发展建设迎来新机遇。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多层次社会需求不断涌现,促使社会结构和形态深刻变化,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更趋多元。我市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整体提升社会福祉,更加注重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和公共政策协调适应,营造和谐社会。

(二)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区域竞争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虽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提升,江门各县市区发展迅猛,经济发展面临着标兵越走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严峻局面,我市亟需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新优势。

产业转型升级阵痛显现。实体经济发展堆头不大、龙头不显,产业集聚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传统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新上项目关联度不大,大项目招商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城市功能配套不够完善。都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扎实推进,但我市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矛盾依然突出,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要素集聚不足、带动能力偏弱等问题仍然存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城市形象特色不突出。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节能减排的压力逐年增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集中显现,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加强,急需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

深层次民生问题有待解决。城乡居民增收和社会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我市面临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收入分配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各类社会矛盾增多,社会管理压力增大,与全省小康指数还有较大差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加快小微双创建设还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我市的行政和财政资源与加快创新发展的要求不匹配,经济体制、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仍需深化,制约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瓶颈亟待突破。

十三五时期,虽然一些传统优势有所减弱,但未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发展条件更趋优化,我市经济发展完全有条件再上新台阶,我们要认真谋划新格局、抢抓新机遇,准确把握新常态下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争创发展新优势。

第二节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转型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深入贯彻省和江门市的决策部署,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省委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和江门市委打造三门、建设三心的目标为导向,按照江门市实施高、大、中、小四轮驱动的部署,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内在动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深入实施市域功能区规划,落实珠西行动,推动同城共融,努力打造副中心城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先进产业基地、文化旅游名市、文明宜居新城、和谐幸福侨乡,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必须增强民本意识,坚持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老百姓更加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始终坚持加快发展必须增强发展意识,把加快发展放在第一位抓紧抓实抓好。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正确把握发展新特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经济增长动力转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上。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实现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增强改革意识,继续解放思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障碍,增强发展持续动力和活力。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开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始终坚持依法治市必须增强法治意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各项工作,推进依法决策、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始终坚持区域协同必须增强一盘棋意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域功能区规划,强化全市统筹和资源整合,推进区域发展合理分工、互动发展、互利共赢。注重城乡统筹,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有序的良好局面。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增强党建主业意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各级党组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三严三实为准则,抓常、抓细、抓长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以2018年与江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积极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努力实现六个新突破

经济综合实力取得新突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年均增长8%,争取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小微双创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增长,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042,基本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完成国家、省和江门市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经济体制、民主法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基本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对外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格局进一步优化,台开同城共建副中心取得实质进展,推动形成台开恩西部板块协同联动发展新局面。与江门、广佛乃至珠西各市的产业合作、设施对接等工作稳步推进,与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合作进一步深化,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高。

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的空间发展格局更加优化,与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大幅提高,中心镇、特色小镇建设成效显著,实现镇域间产城互动、资源互补、特色鲜明、区域共进。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大气、水和土壤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达到江门市下达目标要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人民生活的主流。公园城市建设成果突出,森林覆盖率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局面。

民生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常住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一批一流的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力争在江门市排在前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职工生育、工伤、失业保险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全面完成扶贫脱贫任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更加完善,平安开平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专栏2:“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15

2020

年均增长[累计]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87.92

8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7.5

预期性

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预期性

4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5.54

65

1.9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27.38

35

1.52

约束性

5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1.19

42

预期性

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8

103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7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1.75

2.25

预期性

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3

2.88

预期性

9

科技进步贡献率(%

预期性

10

技术自给率(%

预期性

11

互联网

普及率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预期性

12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10

10.5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13

常住人口(万人)

68.25

70

0.5

预期性

14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189

27550

7.5

预期性

1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约束性

16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7624

5500

预期性

17

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脱贫(人)

2700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18

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

95

98

约束性

19

农村危旧房改造(套)

128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20

人均预期寿命(岁)

79.8

79.9

预期性

四、生态文明

21

耕地保有量(公顷)

60.1455

60.1455

0

约束性

22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亩)

31320

约束性

23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188

136

-5.5

约束性

24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18.5]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2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2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27

森林发展

森林覆盖率(%

42.8

43.1

0.06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308

339

约束性

28

空气质量

城市细粒颗物(PM2.5)浓度下降(%

31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4.22

约束性

29

地表水质量

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预计完成江门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V类水体比例(%

3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化学需氧量

待核定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氨氮

待核定

约束性

二氧化硫

-11.66

约束性

氮氧化物

-1.25

约束性

注:

1. 1.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2020年绝对数按当年价预计,增长速度

2. 为实际速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实际增长。

2.科技进步贡献率、技术自给率开平一级不作为统计对象,只统计到江门一级。

3. [ ] 为五年累计数。

4.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需等国家考核认定后才有数据。


第二章突出创新发展,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重微双擎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第一节构建加快发展新体制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形成具有我市特色、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

一、推动经济领域改革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国资改革,促进国资做精做专做强,构建国有资产监管平台,探索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长效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经营者和职工持股。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工商注册全程电子化,深化经营性服务收费改革。加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巩固社会信用体系试点成果,推动诚信开平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和应用,促进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建设,探索金融第三方信用评级工作。

加快财政金融体制创新。树立现代财政管理理念,深化财政预算项目绩效评价改革,完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市镇两级财权和事权;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所有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实行网络电子化支付;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策机制;对我市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

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加强项目规划调控。推进公共资源开发利用竞争性配置,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管理。发展多样化融资工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以及城市发展基金,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为重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券融资。建立企业融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

二、力促行政管理提效

深化行政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大部门制改革,继续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完善翠山湖管委会和月山镇、赤坎古镇管委会和赤坎镇的管理体制试点改革,健全乡镇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乡镇政府功能,做实做强基层政府,巩固基层政权建设。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托“1+3”清单对内管理系统和对外公示系统,建立健全清单动态管理调整机制,及时动态调整完善1+3”清单内容数据。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加强并联审批机制的运行跟踪,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推广和深化邑门式服务,完善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推动多门一门集中,加快研发全市统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上行政审批服务一体化平台。

三、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有序流转;完善农村财务监管、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全面开展村财通工作,推动农村三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求,探索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的权利和职能,保障农民宅基地权益。创新金融支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上级农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推动政银保试点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农业贷款贴息等项目投入,重点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普惠金融建设。

第二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大力实施《开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开平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方案》,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度环境,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整合用好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培育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和江门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做强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型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进一步引导企业规范发明专利的申请,研发投入经费的专账管理、科技成果的登记等,引导中小企业培育自主品牌与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发展。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卫浴、纺织和食品三大产业创新中心,加强行业技术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引进和培养平台。依托翠山湖新区打造珠西示范性科技园区,积极承接珠三角创新转移,大力发展科技孵化器、金山创客空间等新型创新载体,形成若干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强化创新政策支持。继续落实科技资金和专利资助措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培训,保持专利拥有量在江门地区的领先地位。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政策,推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我市交易并产业化。建立和完善公益性科普体系,激励创新思维,培育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二、推进“小微双创”建设

建设“小微双创”基地和平台。着力打造翠山湖、水口水暖卫浴、龙胜镇汽配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产业基地,重点推进跨境电子商务、水暖卫浴和五金汽配产业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一批小微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以上企业。规划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基地、优势产业电商平台和海外华侨青年创业基地。建设完善一批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品牌创新与品牌营销、公共技术攻关、公共培训等服务。

优化“小微双创”环境。鼓励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和差别化服务,探索工业政银保融资模式,设立扶持企业上市专项资金,落实小额贷款贴息等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继续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完善涉企收费公示制度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加大创业培训补贴力度,降低小微企业用工成本。鼓励小微企业进行生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等先进体系认证,促进企业实现产品标准化和操作规范化,推动质量强市建设。

第三节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健康产业和旅游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擦亮世界品牌,打响国字号,主攻字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一、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大力实施《开平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以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绿色制造推动全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项目增加投资,重点支持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超1000万元的企业开展增资扩产。在优势传统产业推广机器人应用,支持企业设备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使用高效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推动水暖卫浴向精密制造方向发展。支持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成果应用,推动化纤纺织、水暖卫浴、食品工业等一批传统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开展交流对接。通过互联网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创新管理水平、优化生产供应链、拓展海内外销售渠道,促进生产需求和市场供给的精准对接。

提升产业价值链。引导化纤纺织、水暖卫浴、食品工业和建筑业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引进和培育纺织行业标杆企业,引导企业运用先进设备和适用技术,大力开展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擦亮中国水龙头生产基地名片,推动企业由生产单一水龙头向整体卫浴配套转型,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建成水口商贸城,打造一站式卫浴采购交易平台;充分发挥省水暖卫浴质量监督站的作用,加强卫浴产品质量监管,提高水暖卫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食品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特色食品、绿色食品,积极打造食品工业旅游,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打造食品强市。鼓励建筑企业提升资质,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推动企业发展,扩大对外竞争力,拓展建筑工程领域,重振建筑之乡雄风。

二、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大力实施《开平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工作纲要》及实施方案,推动机械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到2020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20亿元。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以广东建成为龙头,重点引进更多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和推进现有零部件配套企业优化升级,引导传统汽配企业向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转型,抓紧抓好轨道交通配件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引进纯电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企业,打造华南地区领先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节能发电机、电感输配控制设备等电机制造业,积极培育汽车、摩托车尾气净化、电动车用电池回收利用设备、发光二极管(LED)生产装备等设备制造业。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以海鸿电气为龙头,重点发展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新光源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可再生能源专用设备制造业,打造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

智能制造装备业。以科仕特为龙头,重点培育五金机械等智能化设备,发展移动互联网设备、伺服系统、数控加工中心等领域和产品,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业态,打造智能制造装备生产基地。

重要基础件和新材料产业。以广东华艺为龙头,重点发展机械零部件、模具制造及各类基础件生产加工产业,积极发展新光源发光新材料的研发与制造,依托翠山湖新区建设中欧新材料产业园,打造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端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三、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

积极发展以保健食品、化妆品、生物医药、医疗及康复器械、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为主的健康养生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高地。

培育发展保健食品及化妆品产业。结合我市现代中药发展,围绕抗衰老、增强免疫力功能,发挥地道药材资源潜力,着力推进以灵芝等滋补保健药材为原料的系列中药保健品开发和生产。以中药材及生物资源的活性成分以及生化原料为研究对象,研发适应时代需求的现代保健食品和美容化妆品,推动保健食品及化妆品企业全面发展。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及器械产业。规划建设沙塘镇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基地,加强彼迪药业、罗赛洛、龙心医疗器械和牵牛生化等医药健康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医药知名企业入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夯实研究基因工程等技术基础,鼓励开发用于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药物;研制生产医用基础原材料及耗材、一次性医用器具、输血材料和器具,优先开发便携式家庭医疗器械、医疗康复辅助器具、高端新型医用耗材以及养生保健器械产品,推动医疗器械向数字化、高端化发展。

推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吸引港澳健康养生产业转移,打造集健康监测、医疗康复、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健康管理基地,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新兴服务。推动健康管理、健康文化、健康旅游等综合健康服务融合发展,培育发展高端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兴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服务机构。

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

实施《开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开平市旅游强市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年)》,坚持全域旅游理念,打造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华侨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珠三角最具深度休闲体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优化旅游发展格局强化旅游资源整合,推动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景区和赤坎古镇联动发展,发展碉楼乡村游,积极打造华侨文化旅游核心区,北部以山林生态游为重点,南部以温泉游、科普游为重点,构筑一核两翼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全力推进碉楼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实施,推动三埠骑楼街改造,打造碉楼主体精品酒店等特色文化旅游设施。推进大沙生态游、塘口碉楼乡村游等项目建设,发展乡村生态精品民宿,建设乡村旅游试点镇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依托中微子实验站,建设科技体验馆及亚热带植物园,打造一流科普旅游基地。重视节事旅游产品的策划与组织,打造节庆旅游品牌。

完善旅游配套。加大对旅游业扶持力度,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规划建设1个一级游客服务中心。构建水陆衔接的旅游交通体系,完善全市主要旅游通道沿线引导标识系统设置。加强全市主要旅游景区(点)的环境整治,推进景观廊道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服务环节的质量监管。

五、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要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我市产业综合竞争力。

大力发展会展物流。重点发展化纤纺织、水暖卫浴、食品工业等支柱产业展会,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充分利用中国邮政的物流网络、仓储、资金优势,设立电子商务物流园;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翠山湖物流园、三埠港等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着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全市统一的线上交易平台,以江门电商谷为切入点,融入江门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发展。推动翠山湖新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分拣清关中心建设,提高跨境电子商务快件的通关效能。推进互联网+同城生活服务等发展,建设本地生活平台和产销对接垂直电商平台,推动电商+快递物流融合发展,实现精准化、高品质的服务。

壮大发展商贸服务业。继续实施商业网点规划,重点推进三埠城区与各中心镇商业网点布局优化,加快城市大型综合体建设。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继续实施社区双进工程,加大对便民网点售后服务的监管,充分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六、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发展智慧农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业精品园区、一批农业示范项目、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一批示范家庭农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粮食、蔬菜、畜禽、水产四大主导和花卉、水果、现代农业服务业三大特色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推进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重点推广连片温室大棚、节水灌溉、农产品冷链保鲜等农业设施应用,加强科研成果引进应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扶持农业企业上市,争取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50家以上。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农产品综合交易物流园建设,打造蔬果、家禽、水产、特产交易、冷链物流综合批发市场。完善现代农业装备市场建设,以农机市场为依托,搭建先进装备展示和交易平台。引入电子商务对接农产品销售,建设农村物流配送终端,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率先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完善农产品质检机构,扶持重点农产品产地检测站建设,建立完善市、生产企业和批发市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强化农产品标识管理,推进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加大马冈鹅、高档优质鸡等本地农业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培育消费者信得过品牌。加强质检人员队伍建设。

专栏3: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重大园区平台:

翠山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翠山湖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水口龙东项目);广东省水暖卫浴创业创新基地;龙胜汽配创业创新基地;侨商创业创新基地;中欧新材料产业园。

先进(装备)制造业:

建成机械设备特种压力容器罐项目;永丰智威电气配电设备项目;百汇模具科技生产项目;联新(开平)高性能纤维项目;炜联长城金属加工项目;中立德路桥钢模板加工项目;五联人造板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技改项目;粤玻实业玻璃瓶项目;华艺卫浴整体配套技改项目;新里程变压器及电机新材料项目。

大健康产业:

沙塘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基地;牵牛生化第三期扩建项目。

商贸服务业:

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

旅游业:

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开平碉楼旅游主题酒店;塘口荣桂坊;碉楼小镇温泉度假区项目;大沙生态旅游项目;精品酒店与民宿民居项目;最美乡村体验项目;中微子科普旅游项目。

现代农业: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东省现代农业创业创新基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现代种业建设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

第三章突出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

围绕提升副中心城市功能的目标,构建分工协助、特色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坚持交通建设先行,统筹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

第一节构建全域发展格局

强化沟通东西、联动南北的区域性枢纽城市功能,打造连接珠三角与粤西的服务创新轴和联动沿海地区与粤北山区的特色产业带,积极构建三大板块区域发展格局,沿轴带节点培育综合服务、产业集聚、文化体验和特色生态四类功能区域,构建错位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打造“三大板块”区域格局

推进中部城市核心发展板块扩容提质。把开阳高速及潭江沿线地区作为未来城镇化发展重点,强化副中心城市功能,结合深茂铁路站场建设,打造商务展贸物流中心;加快翠山湖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打造先进五金装备制造中心;推进长沙、三埠建设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和特色步行街区,打造休闲生活中心;整合塘口、赤坎和百合的碉楼村落及古镇资源,提升旅游接待设施水平,打造旅游服务中心。


2:开平市域发展规划图

打造北部山林生态发展板块。促进山、林、水库及农耕文化等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推动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突出天露山+潜龙湾的山林生态农业特色,以大沙镇为重点,打造山地旅游度假基地,探索与恩平、新兴共同开发利用环天露山生态资源;利用龙胜、马冈等镇有机种植、特色养殖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基地。

强化南部田园生态发展板块。挖掘南部侨乡特色田园风光、温泉地热的资源,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公园等建设,引进旅游农业新业态和特色小镇新模式,打造赤水侨乡温泉小镇、金鸡科普旅游小镇、蚬冈生态农业小镇,形成特色小镇群落,实现与台山中国农业公园连片发展。

二、构建“一带五区”功能布局

打造先进五金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带。把翠山湖新区作为落实省委珠西行动的主战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竞争力强的先进五金装备制造产业带。以翠山湖管委会与月山镇管理体制调整为先行,推动翠山湖新区与月山、水口、沙塘、苍城等镇联动,打造组团式布局的产业集群,促进传统五金卫浴产业与新兴机械装备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产业辐射面。加快完善园区生产生活配套,全线打通翠山湖大道,依法推进扩园征地,成为吸纳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流平台。

加快建设五个产业集聚区。以长沙、三埠为重点,构建城市经济中心区。以水口、月山为中心,打造水暖卫浴转型升级示范区。以赤坎古镇为支点,整合开发塘口、百合、蚬冈等碉楼与村落资源,打造华侨文化旅游度假区。以大沙天露山生态资源为特色,整合周边龙胜、马冈镇生态资源,形成集现代农业、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发展区。以金鸡、赤水、蚬冈镇为重点,利用中微子实验站、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世界文化遗产和温泉资源等,谋划科普教育+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产业发展区。

第二节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中心镇、特色小镇协作协同,完善城市社区、特色园区和乡村社区等的功能布局和设施配套,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的宜居城乡。

一、优化城镇发展体系

按照中心城区-中心镇-卫星镇的梯度发展理念,加强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快提升中心城区2个街道的发展质量,为打造副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增强水口、赤坎、苍城3个中心镇综合服务功能,重点推进赤坎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带动周边10个镇发展成为卫星镇,打造一批以生态、文化、旅游、健康、温泉休闲等不同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形成“2+3+10”城镇发展体系。

二、加快城区扩容提质

深化城区北拓、南优、东扩、西联战略,推进产业和城市扩容提质,努力搭建中等城市规模。加速北拓进程,沿开平大道打造城市新兴产业走廊,连片集聚产业、商贸、休闲、体育、居住等功能,促进翠山湖新区与城区产城融合发展;做好南优文章,推进深茂铁路战场周边地区综合开发,完善三埠城区功能配套,深入挖掘发展城区旅游,加强古街巷、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开发;稳步推进东扩,结合环城公路北环段东延线、潭江大道等建设,引导城区服务功能提质与水口传统产业升级互促互补,推动水口镇与城区一体化发展;加强西联发展,结合环城公路西环线,整合碉楼与村落以及赤坎古镇等潭江沿线文化资源,打造沿江人文风情体验长廊,促进赤坎、塘口、百合镇与城区融合发展。

三、打造宜居城乡社区

营造功能复合的城市社区。依托公共交通、绿道等枢纽节点,重点推进长沙、三埠等城市社区建设,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营造社区公园等绿色开敞空间,重点加强商业零售、餐饮、超市、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社区级服务设施建设,围绕社区公园建设功能混合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形成步行十分钟可达公交站及社区公园、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城市生活社区。

建设产城融合的产业社区。以翠山湖新区、水口、月山、沙塘、苍城等特色园区为重点,依托内河港口、高速出口等物流枢纽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产业社区。完善园区内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推动城区与各特色园区的公共交通、市政、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无缝对接,加快城市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社会服务向各产业集聚区覆盖,建设园区人才公寓、邻里中心,鼓励产业工人本地就业、本地居住,形成居住与就业平衡的产城融合社区。

建设美丽宜居的幸福乡村。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创建省级幸福新农村连片示范点,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的侨乡特色村落,提高村庄规划编制和发展建设水平,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与乡村发展相结合,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发展相融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深入推进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试点改革,强化村(社区)公共服务站的服务功能。完善农村地区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农产品交易流通平台等基础设施,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深化农村改水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对建筑质量仍较好的无人村空心村,试点开展民居民宿、乡村精品酒店等改造,塑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村庄。

四、推进人口市民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继续推动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积极推动村改居改革,健全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逐步将异地务工人员及随迁家属纳入城镇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第三节完善城市支撑体系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与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格局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信息基础设施和清洁安全能源的综合保障体系,为协同发展、拓展腹地提供保障。

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建设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三高一铁为建设重点,实施交通大会战。加快建设深茂铁路开平段,推进江恩城际轨道、新兴-广海铁路前期工作,主动对接国家铁路网络,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加快江门港开平市新港区码头项目建设,完善港区疏港通道建设,促进水陆联运发展。完成江罗高速、中开高速及高恩高速等重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对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广佛都市圈,实现镇镇通高速的目标。全力推进台开快速路环线,结合一环一线一堤,加快台开两地同城化步伐;规划建设开恩快速,强化与恩平通用机场对接。完成环城公路北环段东延线,加快国道G325市区改线工程。完成潭江大道和旅游大道工程等一系列城市道路新建改建工程,推进沿江生态堤路建设,打造潭江大道沿江景观带;规划建设赤坎大道,加快文化旅游配套交通建设。继续完善城市干道以及农村路网建设,打造惠民交通工程。

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重点依托深茂铁路开平站,建立换乘一体的公交枢纽站,建设开平枢纽站公交站。增建公交专用道,加快串联各景区的旅游公交发展。研究建立公交、出租汽车合理比价和调节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根据建制村调整及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情况,及时开通班车,实现路通车通。到2020年,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5%

专栏4:交通一体工程

轨道交通:深茂铁路开平站场配套设施及连接线工程。

高速公路:江罗高速开平段;中开高速开平段;高恩高速开平段。

快速路环城公路及北环东延线;台开快速路;开恩快速路;潭江大道工程;赤坎旅游大道工程。

国省道:国道G325线市区改线工程;省道S274线市区改线工程;省道S367线改线工程。

港口新港区码头建设工程。

二、建设“智慧城市”

积极推进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统筹规划城区和农村信息化布局,建设国内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网络全覆盖,打造成大带宽覆盖的先进城市。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建设,实施新建光纤普及、公共场所免费WiFi网络城乡全覆盖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着力打造翠山湖智慧园区,实现网络化、自助化、自动化的服务,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服务。

积极推动“智慧生活”。加强与腾讯公司等互联网企业合作,推进互联网+智慧开平建设。大力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社会各领域智能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优先推进面向公共交通、社区服务、消费娱乐等重点领域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智慧城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推进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开放。

专栏5:“互联网+”工程

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无线宽带城市,公共免费WiFi网络工程,新一代通讯网络建设工程;发展物联网;三网融合工程;光纤普及工程。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水利智慧食药监等工程;社区移动APP大民政统一数据库。

三、构建清洁安全能源体系

提高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电网公司完善输电网及配电网建设,逐步推进城区110千伏及以上的变电站扩建,加快10千伏配变的新布点工作,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协调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加大对我市供油管网、油站、销售网点等供油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现有供气干管与广东省天然气管网接驳工作。加快落实翠山湖、水口集中供热分布式能源项目。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推进翠山湖等工业园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大力推动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投资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示范项目;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池,为农村居民提供清洁生活燃料。扩大天然气应用领域,在工业领域重点推进煤改天然气项目。

第四章突出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公园城市为抓手,调整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大幅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秀美侨都。

第一节强化国土空间管制

全面实施市域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完善建设用地规模分配机制和土地储备管理体制,创新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土地利用精细化管理。

一、合理引导优化开发区

优化开发区主要包括三埠、长沙南部和水口西南部。逐步推进城市更新,继续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利用空闲、废弃和农村自留地。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强化市场在建设用地配置中的作用。增加公共服务及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园绿地和绿道网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二、科学建设重点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沙塘、月山南部、马冈南部、塘口北部、苍城南部、长沙北部和水口东北部。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强工业用地管理,建立和完善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准入制度,加强投入产出比监管,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引入土地开发资本对新区土地进行综合开发。

三、优先保护生态开发区

生态开发区包括大沙、龙胜、蚬冈、百合、赤坎、金鸡、赤水、马冈北部、苍城北部、月山北部和塘口南部,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控制区。农产品主产区实行功能区域之间的耕地保护与补偿机制,加快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53.26万亩;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生态控制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建立生态保护的财政和地区补偿机制,探索实施飞地共享财政政策,对资源性利用的产业发展予以支持。

四、严格控制禁止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大沙河水库、镇海水库、狮山水库和花身蚕水库,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和分类管制,坚决保持区内自然状态和原有状况,限制人文和经济活动,推动核心区内旧村转移迁出。

第二节全面优化生态环境

大力实施《开平市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案》和《开平市公园城市建设工作纲要》,加强生态景观保护,着力一批大型城市公园和城乡绿廊建设,完善城乡公园体系,努力建成生态良好、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园城市。

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筑牢生态屏障以天露山、皂幕山、大王山等山脉为主,加强连片山地丘陵森林的整体联结、质量提升和功能优化,构建西北西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

严格保护生态敏感区加强叠书山、狮山等自然保护区建设,把自然保护区打造成为陆地生态系统核心,积极探索租赁、补偿、置换等方式,逐步解决自然保护区内集体林地权属问题。以潭江以及具有饮用水源地功能的六大水库集雨区为主,加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不断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确保饮用水源地的生态安全。

加快修复生态林地。实施森林碳汇工程,营建混交林,将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主干道两侧的第一重山、潭江流域等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林地及山林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范围,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抓好造林绿化工作,并加强抚育管理,进一步提高造林成效。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管理体制机制。

二、建设城乡公园体系

推进龙头公园景区建设。加强梁金山公园和人民公园等龙头公园现有及周边山林水库等资源的保护与整合,打造城市新地标;整合大沙河水库及其周边资源,着力把大沙河水库打造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加强森林公园建设。创建梁金山省级森林公园,大力推进潜龙湾、大沙榄坑等森林公园建设,充分挖掘梅林、茶园、杜鹃花等生态资源特色,提升山体的景观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突出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森林公园,推动国家森林公园的创建工作。

加快特色田园风光公园建设。结合农业强市和旅游强市建设,充分利用我市农业基地以及碉楼群落、温泉和河岸等资源,培育乡村风景游览、农业生产、现代休闲活动,重点加强百合马降龙碉楼村落风光公园和天露山梅花谷郊野公园的建设,逐步形成田园结合、城乡互动的大地公园化模式。

抓好城市综合性公园建设。结合城区的自然景观资源,通过优化景观设计,把本土特色文化融入公园建设,建设基础设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综合性公园,重点提升翠山湖体育公园、潭江综合公园、碧桂园综合公园等3个综合性公园品位。

推动镇村(社区)公园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镇村(社区)特殊的地形以及空地等,进行统一规划,将有特色的村落建筑群、牌坊和纪念亭等作为公园的组成部分,形成独具特色的镇村(社区)公园,实现镇村(社区)公园全覆盖。中心镇公园面积不小于1.5万平方米,其他镇(街)公园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全市15个镇(办事处)各自至少建成1个镇(街)公园。

三、构筑特色绿道网络

精心打造“中国侨都潮人径”。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侨乡古镇、岭南田园风光等独特景观,进一步推进大沙河水库绿道建设,完善龙山水库、塘口碉楼(立园)、赤坎古镇、赤水温泉、大沙天露山(梅花谷)等绿道;依托江、河等水体,继续加强沿江长堤改造,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全民健身为一体的滨水廊道;围绕梁金山龙头公园,构建公园组团间的慢行系统,形成结构合理、景观丰富、独具我市魅力的侨都步行径网络。

推进绿道网绿化升级。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宜林地带、开阳高速开平段4个互通立交出入口,营造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的混交林,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彩色的生态景观林带。着力将开平大道打造成我市的园林景观大道和城市绿化的样板。

专栏6:公园城市建设行动

龙头公园建设:梁金山龙头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

森林公园建设:潜龙湾国家森林公园、大沙榄坑森林公园、塘口神坑森林公园、翠山森林公园、塔山森林公园。

特色田园风光公园建设:天露山梅花谷郊野公园、百合马降龙碉楼村落风光公园。

城市综合公园建设:翠山湖体育公园、潭江公园和碧桂园综合公园。

城乡绿廊建设:大沙河水库潮人径线路、梁金山公园组团慢行系统建设;沿江西路改造配套绿化建设项目;四大高速出入口、石浅线、开平大道、环城公路(南环路)绿化景观工程。

第三节加强环境保护治理

从严落实新《环境保护法》,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大气、土壤、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计划,建立完善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施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双控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排放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PM2.5为防控重点,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制定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方案,建立大气污染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工业锅炉燃料清洁化改造、VOC和烟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机动车定期检测管理和尾气抽检力度,加速淘汰黄标车。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控与整治,全面加强建筑工地和道路施工扬尘污染控制,积极推进绿色施工。

二、推进土壤环境保护

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和等级划分,建立相关数据库,设立污染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实施土壤环境动态监控。重点加强重金属重点防控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等区域内的土壤环境监管能力,确保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重要区域的土壤环境安全。对受污染土地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开展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试点工作。

三、促进固废处理利用

建立和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大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落实固废综合处理中心和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优先推进危险废弃物污染防治,完善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环境登记制度。大力加强污泥脱水、无害化处理处置,促进污泥循环利用。提高废旧电子电器的处理处置水平,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等行业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

专栏7:环境整治行动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固废综合处理中心一期、迳头污水处理系统管网三期工程、推进迳头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新美污水处理系统。

水环境治理:潭江河流治理工程(城区至水口段)、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程、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工程。

第四节促进低碳循环发展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倒逼经济低碳循环发展,逐步创建产品供给、市场流通、消费行为全过程的绿色低碳方式。

一、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加强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定期发布各地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分解落实机制,开展碳强度年度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推动节能减排绩效管理试点。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技术,强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能源消费强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费总量管理。鼓励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和分配管理机制,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核算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二、打造低碳城市环境

高标准推动绿色建筑建设,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树立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充分发挥潮人径的作用,新建拓建步行街区和自行车道,以点带面完善低碳休闲运动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低碳理念宣传活动和科普活动,鼓励中小学校创新开展低碳教育,全面提升公众低碳意识。倡导适度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空调、节能汽车等节能环保产品。鼓励家庭闲置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能效标识产品、低碳认证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使用,政府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开展绿色办公行动,倡导无纸化办公。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制定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培养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

第五节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完善现代水利体系

夯实水利安全基础,统筹抓好民生水利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工程建设,继续完善潭江防洪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水闸重建改造、潭江河道整治和堤防达标加固工程,巩固城乡防涝工程建设成果。加强水雨情监测系统建设,提高洪涝灾情预警预报能力,大力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完善农田水利保障体系,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加快建设现代农田灌排体系,扎实推进灌区续建配套、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中型和重点小型机电排灌工程改造建设。严格管控各类水源地的开发利用,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多水源、优水质的城乡供水安全网络,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推动供水管网系统升级改造,进一步调整阶梯水价。

二、持续改善水环境

科学划定水功能保护区,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促进地表水体达到类水质标准。加强江河湖水污染防治,落实潭江流域重点河段河(段)长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目标,基本消除劣类水体。强化对潭江流域、大沙河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迳头、新美等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全面规范污水处理厂监察监管,落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计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禽畜养殖三区划定清理工作,推进养殖场配套粪污处理。

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支持翠山湖新区等工业集中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按照综合径流系数不超过0.5、城市水面率不低于7.5%、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不小于40%进行控制。深化以奖代补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河道(渠道)清淤清障工作;推进渗透蓄水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扩大使用透水铺装;规划建设一批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和人工湿地;通过屋顶绿化、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专栏8:水利建设行动

防洪减灾工程:交流渡水闸重建工程、大沙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桥溪水闸重建工程、三防决策指挥系统。

农村水利工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重点灌区改造工程(包括狮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立新灌区改造工程、大沙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重点电排站工程(长沙朝敦、龙东桥林、交流渡、东溪等10宗电排站)。

第五章 突出开放发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立足台开恩,融入珠三角,携手港澳台,对接一带一路,全面深化与海外华人华侨合作,推进双向开放,构建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推进台开恩协同发展

以台开同城共建副中心为重点,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推动台开恩三市协同并进,实现交通一体、产城互动、旅游联盟、环境共治、民生共享。

一、推进交通一体

共同构建由高速、快速以及铁路组成的台开恩联城高快速路网,实施台开恩公交一体化,打造台开恩半小时生活圈。建设台开环线快速网,连通翠山湖大道、环城快速路、省道S273及省道S274,形成串联翠山湖新区、台山工业新城、恩平米仓工业园的快速通道,谋划台开快速干线往北延伸至翠山湖新区。规划建设开恩快速,加强开平与恩平通用机场、恩平城区的联系。

二、加强产城互动

共同推进省级台开恩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强产业项目投资、经贸、物流、能源等领域衔接。共同推进开平水口、三埠和台山水步、大江等邻接区域整体连片开发,促进开平翠山湖新区与台山工业新城互补互动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建立台开恩园区联盟,探索三地税收分成、利益共享的开发模式,推动建立台开恩联合招商、信息交流和重大事项磋商协调机制。

三、共建旅游联盟

发挥好台开恩旅游联盟盟主作用,联动建设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推进规划一体化,牵头开展台开恩旅游总体规划,成立台开恩世遗文化旅游度假区的筹建机构。实现品牌一体化,规划好碉楼旅游节及碉楼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联合打造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共建世界文化遗产、温泉养生、滨海旅游、田园风光等主题多样的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推进营销一体化,办好台开恩联盟旅游博览会。加快配套一体化步伐,实行联网售票、联程优惠、提供跨区域导游服务等,推动旅游巴士专线共建,实现三市旅游服务全域、均质覆盖。

四、实施环境共治

推动潭江流域联合综合治理,促进整治计划和方案实施。加快区域环保设施配套建设,协同推进潭江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共同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协作,建立完善水环境信息共享与公开制度。

五、实现民生共享

落实五邑联合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促进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建立教师资源数据平台,探索互聘交流制度。探索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规划配置机制,加快建立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推进区域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合作,实现居民跨市工作生活便利化。建立统一的便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服务信息一体化。

专栏9:重点合作建设工程

园区合作项目:建立开平翠山湖新区、台山工业新城、恩平米仓工业园产业协作机制。

农业合作项目: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

旅游合作项目:百合镇马降龙碉楼群与恩君堂镇航空小镇合作发展。

第二节拓展区域合作交流网络

深化落实东提西进、同城共融战略,积极与东部三区一市和大广海湾经济区协作发展,深入加强与广佛、深莞等珠三角核心区城市合作,不断提升与粤西等地的区域交流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一、促进江门地区深度合作

对接东部物流基地,促进西部农产品流通东部、东部先进技术资源输出西部,实现江门东西部信息物资互通共享;推进先进制造业对接,联合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开展人才交流合作,争取完善东西部人才交流轮岗常态化机制;推动环境共治,探索潭江上下游流域治理协调和生态补偿机制。依托新台高速等南北向高快速交通对接大广海湾经济区,培育成为大广海湾的无水港,打造陆海联通的新出海通道;以研究建设华侨回乡创业创新基地为突破口,共同探索对外开放新型合作开发模式。

二、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合作

积极对接广佛先进制造业基地,联合打造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加强教育科研合作,吸引广佛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提供面向江门乃至粤西企业的科研、教育培训服务;利用深(中)江通道建设,强化与广东自贸区的联系,积极开展自贸区政策复制和创新,探索三埠、水口等港口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引进广州、深圳创业创新资源,推动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动打造珠三角通往粤西的旅游中转服务枢纽,建设大型旅游集散中心,合作推广珠西-粤西旅游品牌;建设农产品转运、交易市场,建立粤西优质农产品向珠三角销售的物流及销售通道。

第三节积极拓展对外合作空间

加强与港澳台的全面合作,深入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服务贸易自由化,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合作局面。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经贸合作为重点,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

一、拓展与港澳合作广度

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吸引港澳等境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创新机构入驻,共建创新产业基地。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健康医疗合作,推广面向港澳的养老养生服务;建立与港澳医疗结构的沟通机制,通过技术合作、学术交流、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集聚港澳高端医疗资源,引入高水平医疗机构和先进管理模式。加强港澳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建立世界遗产旅游、生态旅游等主题旅游线路。

二、谋求对台合作新发展

依托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积极引进和发展台湾现代休闲农业和精致农业;鼓励台湾旅游品牌、管理团队开展项目策划与开发。促进与台湾的产业园区对接,加强园区管理运营交流,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合作。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与共享。

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与沿线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交流,推进技术、产业联盟的建立。探索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园双向投资,加快日本中小企业园的建设与功能配套。利用碉楼、温泉、文化、生态等旅游资源,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推动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旅游基地。

第四节建设侨务强市

认真贯彻江门市打造中国侨都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擦亮侨乡名片,提高侨务工作实效,当好江门市侨务工作的主力军。

一、加强侨资侨智引进

以翠山湖新区为重点,引导国外、港澳地区侨团创新发展,推动侨团吸纳发展新生力量,打造海内外侨界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吸引五邑华侨青年回乡创业。加强邑商文化研究,拓宽与邑商总会、海外华商及其组织的联系,积极吸引海外企业家来我市投资发展。积极联系在高新技术领域崭露头角的新一代企业家以及各类华侨华人高层次专家学者,参与和对接江门五邑侨智库建设,建立稳定的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和工作机制,扎实开展荐贤引智工作。

二、促进华侨文化交流

强化对专业社团、文化团体等新兴社团的联络工作,鼓励本地文化团体通过慰问演出、巡回演出和文艺交流等形式走出去;打造国际级的侨乡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建立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办好华侨华人寻根团,增进华侨华人新生代对祖籍国和家乡的认同感。组织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反映中国侨都文化特质和华侨历史文化的艺术作品,加强对外华侨文化宣传,积极开展华侨日等系列活动。

三、完善华侨服务体系

深入开展海外侨情调研,建立侨情资料信息数据库,积极拓展海外华侨交流圈,强化对重点华侨人士、华侨新生代的联络沟通,涵养更广泛的侨务资源。加强对侨胞回国创业的政策保障,积极贯彻侨务法律法规,维护好、落实好华侨同胞和侨资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制定和落实归侨扶持政策,促进归侨民生发展;进一步发挥我市侨心慈善基金会的作用,健全和落实侨捐项目监督管理制度,推进侨捐项目发展,做好扶困助学工作。

第五节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推进与国际标准投资、贸易、管理规则接轨,促进外贸转型升级,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完善领导负责、目标明确、团队协作、绩效考核的大招商工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以翠山湖新区为核心,聚焦先进制造业,围绕江门轨道交通、重卡及商用车、教育装备和航空产业做好招商配套,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以及中央、省属国有大企业、大财团和各地战略投资者,针对性地做好精准招商、敲门招商、展会招商和以商引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建设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健全项目快速审批、全程服务和跟踪问效机制,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落地开工率,形成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局面;积极引导企业零用地招商,完善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完善外商投资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

二、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加快全市统一的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全面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优化提升通关效率。全力打造水口水暖卫浴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性示范基地。坚持优进优出并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质量和效益并重,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优化外贸结构,提高一般贸易比例,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加快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培育外贸品牌,建立出口产业服务体系,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览会、洽谈会,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拓展国内市场。加快培育新型贸易方式,以建设翠山湖跨境电商快件分拣清关中心为导向,鼓励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

第六章突出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发展为民,加大民生投入,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促进社会民生事业公平、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一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确保在2018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

一、促进全民充分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优惠政策,促进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以新成长劳动力和失业人员为重点,全面推广菜单式培训;鼓励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加强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精准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推行就业实名制,深化一对一就业帮扶服务。进一步完善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大力推进小微双创,不断拓展就业空间,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引导企业在内部工资分配中向技术、生产一线等岗位的职工倾斜;建立健全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薪酬制度。深入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和两网化建设,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第二节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为准则,加快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全市大民政综合保障格局。

一、完善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推进社保扩面,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全员足额参保。完善全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机制,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加强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全面推进工伤、生育保险费用实时结算;依法保证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提高城乡特困人员的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健全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农民安居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和一站式服务平台。

二、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提高残疾人各类补助救助标准,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等服务;健全孤儿保障体系,开展覆盖孤儿和困境儿童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完善抚恤补助标准和优待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与救助管理服务体系,搭建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

三、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考核。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建立覆盖城乡的帮扶工作机制,实施分类分档资源补助和奖补制度,全面完成贫困村脱贫目标。重点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危房改造和搬迁安置,实施产业扶贫等多种形式扶贫。建设精准扶贫信息数据库系统,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动态管理。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广泛发动华侨、港澳同胞、企业、社会组织等以各种形式参与扶贫捐赠。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增长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底线民生所需的支出。

四、发展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全面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平安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高龄老年人津贴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完善养老·助残公益创投项目运营管理。大力促进医疗机构内开设老年病科、养老机构与辖区医疗机构合作等多种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

第三节大力发展侨乡文化

深化文化惠民,不断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助推新时期侨乡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建设中国侨都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加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

传承和弘扬进取、勤劳、开放、包容的侨乡精神,创新和丰富侨乡精神的时代内涵。加强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市民思想道德和诚信水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引导网络内容建设。壮大主流声音,加强主流媒体舆论正面引导。

二、加强侨乡特色文化营造

深入挖掘我市历史文物资源,加强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进赤坎古镇、自力村、三埠骑楼街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争创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强化开平民歌、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推进各级非遗文化认定和申报工作。结合城区环城水系,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城区桥梁的特色化改造,开辟文化体验水上游线,打造彰显开平独特魅力的三江六岸城市核心景观,塑造一桥一文化一特色的景观风貌,擦亮侨乡文化品牌。

三、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完善谭逢敬艺术馆、市青少年宫功能,完成市博物馆迁建工程,全市镇级综合文化站全面达到省一级站标准,加大村级文化室建设力度,建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有效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探索设立新闻信息中心,整合利用文化宣传及信息传播资源,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

四、推动文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影视文化、文化创意与设计、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加快新型文化业态培育,利用特色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争取一批省级、国家级或国际文化项目落户。推动广播电视全面战略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创新设立开平新闻与信息中心,整合利用文化宣传及信息传播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经营,实现文化产业投资多元化。完善文化市场监管工作协调机制,规范文化市场管理。

第四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公平、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认真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免试就近入学。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扩大市机电学校和吴汉良理工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建设以翠山湖新区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加强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百千万人才工程为主要载体,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开平市奖教金作用,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建立智慧型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优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平安校园。

三、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规范和促进各类教育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打造国际化学校和民营名校;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形成因校制宜、各具特色的特色品牌。多渠道加大教育投入,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

第五节推进健康开平建设

落实卫生强市建设要求,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和资源布局,大力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现代化、多元化发展,推动健康惠民,建设健康开平。

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逐步推进基层卫生院改建,扩大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面,提升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制度,打造十五分钟医疗服务圈加快推进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推动中医专项医院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疾病等专科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重点防控禽流感、登革热、艾滋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加强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和职业病的预防、治疗、管理。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提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和电子病历普及率

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稳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基层卫生院绩效激励机制改革。鼓励发展优质民营医疗机构,鼓励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办医,鼓励社会力量有序兴办公益性健康服务业。完善全科医生制度,推进医师合理流动及多点执业。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坚持创新计生管理机制,深化阳光计生行动,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三、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巩固卫生城市成果,抓好水口镇、月山镇省卫生镇复审工作,扎实开展国家卫生镇、广东省卫生镇等创建工作。大力宣传普及卫生知识,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完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规划建设市体育馆,推进十分钟体育健身圈设施建设。

第六节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适应公共安全新形势,强化政府责任,坚持预防第一,推动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综合应急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一、完善综合应急体系

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加强三级基础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和风暴潮等灾害监测预报工作,推进应急防灾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消防工程体系。构建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系统。

二、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安全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零容忍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坚持严打方针,加大对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的惩治力度。强化平安细胞工程建设,构建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基层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大维稳工作机制,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加大重点领域和重大社会矛盾化解力度,加强重点领域矛盾纠纷专项治理。完善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三级管理平台建设,依法规范信访秩序,深化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改革。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积极预防各类群体性事件。

专栏10:民生共享工程

国民教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医疗卫生:中医院门诊综合大楼重建工程;中心医院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工程;中医院旧楼改造工程。

文化体育:市体育中心;完善谭逢敬艺术院、市青少年宫功能;市博物馆迁建工程。

居民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工程;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第七章 强化组织保障,全面推动规划实施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统筹调控能力,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落实。

第一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各类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整体人才队伍建设。

一、引领海内外人才集聚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制定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设立海外人才服务机构,建立留学人员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采取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业和服务。

二、加强多层次人才培养

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在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旅游及医药等重点领域与五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开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职业培训,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保质增长。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支持引进知名培训机构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完善实践锻炼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搭建各类人才的信息沟通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能,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建立健全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大杰出人才引进培育奖励力度,研究设立在我市做出杰出贡献的异地人才奖励,制定人才载体建设奖励激励政策。研究制订优秀人才补充保险制度,建立特才特保和流转便利的人才保障机制。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力创建法治城市,深化法治镇(街)创建活动,加快建设法治开平。

一、大力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强化行政机关依法决策的主体责任,实行重大决策事项目录管理,建立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机制、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制定执法标准化流程并向社会公开,完善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探索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等领域开展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相结合的行政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对重点部门和岗位的权力制约。

二、保证公正司法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严格执行行政诉讼法,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的机制。

三、进一步建设法治社会

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深化法制宣传六进活动;抓好青少年普法阵地建设;做好七五普法开局工作,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传播法治精神。进一步发挥镇(街)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前沿作用,促进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建立发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求助机制,引导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强对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的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

第三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积极推动社会参与,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

一、完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探索推进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模式,增强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活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居)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补充、村(居)民广泛参与的服务管理格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依法选举村委会,推进社区居委会直选。推行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完善以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

二、健全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体系

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围绕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引导社会组织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社会公益服务,推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益服务项目。强化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团结、联系、吸纳更多同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弘扬志愿精神,激发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热情,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第四节 强化规划保障体系

进一步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实施和保障机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监督检查,凝聚各界力量,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一、建立“多规融合”的规划体系

强化国家和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引导地位,加强我市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各项指标的衔接。突出市域功能区规划的总控性地位,探索推行市域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等各类规划多规合一,统筹推动市县空间一张图管理,加快数字县区和一村一镇一地图项目建设。加强年度实施方案的衔接协调。

二、强化要素保障

注重供给侧保障和需求侧管理,加强资金、土地、能源和重要商品物资等要素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完善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先满足民生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三重建设等领域的资金、土地需求。推进翠山湖新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建设,谋划一批重大项目、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协调落实措施。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考核机制

强化对规划有关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完善政绩评价考核机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纳入镇(街)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规划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制度,根据规划落实情况,及时查找、分析、解决问题。加大规划宣传力度,积极探索创新公众参与形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


附注:相关用语说明

1.“一核两轴三廊西区”一核,即翠山湖新区;两轴,即开阳高速、325国道;三廊,即稔广线、高铜线、赤马线;四区,即加快建设以翠山湖新区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以水口、月山为中心的水暖卫浴转型示范区,以长沙、三埠为依托的城市经济中心区,以塘口、百合、蚬冈等连片碉楼资源和赤坎古镇为支撑的华侨文化旅游度假区。

2.“珠西战略”即省委省政府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战略部署。

3.“东提西进,同城共融”东提是指江门东部三区一市(蓬江、江海、新会、鹤山)实施融合提质;西进是指江门西部台开恩(台山、开平、恩平)实施协同共进。按照东部一体、西部协同区域错位发展的原则,以东西板块统筹制订发展政策,促进资源优化整合,推动区域交通一体、产业同兴、环境共治、民生共享,实现同城共融、产城振兴的发展目标。

4.“小微双创”即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5.“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即把广东建设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6.“三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开放之门”,粤西进入珠三角的方便之门,珠三角通向粤西、广西乃至大西南的辐射之门

7.“三心”珠江西岸新的的经济中心、创新中心和城市中心。

8.“高、大、中、小”四轮驱动,即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即谋划大平台,推动广东(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发展;,即紧扣中国制造2025”,引进和支持大中型龙头企业在江门落地、发展,全力打造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即小微双创。

9.“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0.“重微双擎”即紧盯重点园区、重大平台和重点项目;即要擦亮全国小微双创示范品牌。

11.“互联网+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12.“政银保”是一种以政府财政投入的基金做担保、银行为符合贷款条件的担保对象提供贷款、保险公司对上述贷款本金提供保证保险的中小企业、农业贷款模式。

13.“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登记时依次获发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保登记证、刻章许可证等多证,改为一次申请,通过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由工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14.“邑门式”服务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行政服务平台。

15.“三集中、三到位”即部门审批权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向首席代表集中,将首席代表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到位,审批权向首席代表授权到位,审批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到位。

16.1+3清单”即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投资准入审批清单、市场监督清单。

17.“村财通”即采用现代电子化金融手段,通过在村委会布放POS终端,村民足不出村可支取小额现金,缴纳租金和承包款等。

18.农村“三资”管理即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管理。

19.“三高一铁”即江罗高速、中开高速、高恩高速和深茂铁路开平段。

20.“一环一线一堤”即环城公路、国道G325市区改线、潭江下游主干堤整治工程。

21.“六大水库集雨区”即镇海水库、大沙河水库、花身蚕水库、西坑水库、狮山水库、磨刀水水库等六大水库集雨区

22.“阳光计生”即完善计生政务公开、民主评议、社会监督,提高人口计生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

23.法制宣传“六进”活动即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

相关附件:

相关推荐
 
 主办:中共开平市委、开平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79694号